2021年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控对策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控对策

2022-01-31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国家出台了屠宰环节自检”“精准扑杀定点清除”“联防联控、区域防控”“无疫区无疫小区建设”“生猪和猪肉调运控制等系列相关政策,并修订了动物防疫法。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楼房养猪快速推进、规模化养殖集团快速扩张、中小养殖户快速退出、生物安全与检测意识空前强化、猪场改造升级更智能、传统猪周期被打乱。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好多猪场将猪病归结为两类:非洲猪瘟和其他病,有的猪场甚至眼中只有非洲猪瘟,认为只要能防住非洲猪瘟就能防住其他疫病。这么多政策的推行和养猪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猪病流行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将如何去应对?

1 猪病流行情况

1.1 猪病总体情况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检测条件与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技术人员对疫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猪病防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除非洲猪瘟外,我国猪病总体平稳。但2021年发病情况较2020年相对严重且更复杂,局部地区、有的季节、部分猪场、某些疫病疫情依然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猪场防控意识有所淡薄,思想上有所麻痹,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有所松懈

1.1.2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和响应国家号召,猪场复产、补栏、二次育肥积极性高涨,导致养殖密度增加种猪和仔猪流动频繁不同来源猪混群,隔离驯化未做到位,导致猪群多个病原谱共存。

1.1.3 自然或人工缺失毒株的使用、病毒的变异和重组、弱毒疫苗高频次使用,疫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复杂化、非典型化,给疾病诊断与防控带来难度。

1.1.4 免疫抑制、病原之间互作和霉变饲料的使用,多病原共感染现象增多。

1.1.5 现代集约化饲养模式违背猪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不科学的消毒、疫苗注射、抗生素保健,更是对猪造成伤害

1.1.6 猪场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疫病防控的系统思维,缺乏结合场情的个性化疫病防控方案

1.1.7 基层兽医力量薄弱,检疫、监管可能存在不够严格的现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可能存在不够规范的现象

1.1.8 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现疾病的能力提升,疾病种类相对增加。

1.2 非洲猪瘟(ASF

随着养猪企业防控措施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的强化以及检测与监测力度的加大,非洲猪瘟的流行与传播态势总体趋缓,但非洲猪瘟依然是我国猪场最重要、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疫源污染仍呈现点多、面广、感染强度较高的状态,疫情发生、流行仍处于高风险状态,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多样性更加明显,传播链条更加模糊,流行毒株更加多样化。

由于部分猪场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意识存在偏差、非洲猪瘟疫情源头难以确定、拔牙病牙未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活猪及其产品运输检疫和管控可能存在缺失、野猪和蜱虫感染非洲猪瘟情况不明、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周边国家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严峻等因素,非洲猪瘟存在地域性、季节性暴发和流行态势。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2型、1型,强毒株、自然变异毒株、人工缺失毒株、重组毒株的同时存在,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死亡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无症状感染猪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带来更大的困难,实验室的检出率和拔牙成功率大大下降,防控难度更大,对一些猪场造成较大的危害。

扬翔“铁桶模式”、“奇昌模式”、浚县“网红猪场”、“阳光猪场”等成功防非案例,表明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感染阈值等手段,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

1.3 猪蓝耳病(PRRS

我国猪蓝耳病病毒(PRRSV)以美洲株为主,同时存在欧洲株的流行。PRRSV易变异和重组的特性以及现代化养殖体系,使得我国猪场内既有经典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又有各种重组毒株。NADC30-like、减毒活疫苗毒株与NADC30-like的重组毒株是目前猪场优势流行毒株,MLV-likeHP-PRRSVGM2-likeCH-1R也有广泛流行。PRRSV多毒株特性造成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的复杂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不确定性,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依然以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和免疫抑制为主。

由于猪场引进不同来源的种猪或仔猪进行混群饲养,有的猪场同时使用多种毒株的活疫苗,造成猪场PRRS的不稳定。近年,PRRS在猪场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是除ASF外最令猪场头痛、最严重的疫病之一是引起猪群发生其他疫病的一个重要疫病。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美国等国家严重的PRRS疫情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威胁。

1.4 产房仔猪腹泻综合征

产房仔猪腹泻的原因仍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主,但轮状病毒在猪场的检出率有所提高,母猪健康度低依然是诱发产房仔猪腹泻的主要因素,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更加复杂、更加综合,流行风险较高。

PEDV仍然以G2分支(S基因)为主,从猪群流行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情况来看,PEDV疫苗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能否激活黏膜免疫使乳汁中有高水平sIgA评价免疫模式的关键指标

1.5 猪口蹄疫(FMD

发病率和病猪心肌炎比例呈上升趋势,发病猪群以非免疫猪场为主,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比例低、强度小是口蹄疫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FMD发病以Mya-98毒株为主,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大栏内猪只间的接触可以加速FMD的传播感染直接接触可以突破主动免疫产生的保护力等特点,导致集约化饲养方式下的猪场防控口蹄疫的难度加大。

1.6 猪瘟(CSF

猪瘟流行情况与以往基本一致,仍处于稳定控制状态,2.1亚群为当前猪瘟的优势流行毒株。不同类型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均较为理想。日本群马县报告发生猪瘟疫情,提示我们依然不能轻视该病的防控。

1.7 猪伪狂犬病(PR

猪伪狂犬病没有大面积暴发和流行,主要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多为潜伏感染,但gE抗体阳性率有所提高,野毒依然广泛存在。流行毒株仍然以变异株(TKgCgE基因)为主。不同猪场野毒感染程度、不同生长阶段感染率、发病率等存在较大差异。从猪伪狂犬疫苗的使用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较好,差异不是很明显。

1.8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猪圆环病毒2型疫情趋于平稳状态,但PCV2阴性猪并不多见,临床中常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与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或继发感染,其隐形损失不可忽视。流行以2d亚型和2a亚型占多数,2b亚型也有流行

1.9 细菌性疫病

细菌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猪场病毒性疾病严重程度、应激的发生、环境控制、饲料营养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不同猪场细菌性疫病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呈现抬头趋势。

2 防控对策

2.1更新防控理念

2.1.1 疫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系统思维,要制定综合防控方案,包括营养方案、环控方案、生物安全方案、管理方案、免疫方案、驱虫方案、保健方案、预警方案等,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环节。疾病的发生与环境、饲料、饮水、应激、管理息息相关。比如,产房仔猪腹泻与母猪健康度关系很大,呼吸道疾病与管理不当造成黏膜损伤密切相关,仔猪发生蓝耳病往往是因为母猪感染了蓝耳病,猪链球菌病与皮肤屏障破坏关系很大。因此,仅靠疫苗、抗生素、消毒不仅不能完全防控疫病的发生,有时反而起反作用。

2.1.2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疫苗使用频次越高、消毒越频繁,病毒变异越快,变异、重组是病毒的天性,是它们的生存方式。因此,疫苗、化药、消毒药减量化使用、科学使用对疾病控制利大于弊,希望通过加快疫苗研制步伐来应对新毒株更不现实。

2.1.3猪价低迷时,有的猪场为了降本而盲目减少投入、降低原料质量、放松了管理,结果成为了酝酿重大疫情的温床。降低养猪成本的根本是精细管理,要优化生产管理体系,简化生产管理流程,与提质、增效、防病相结合。

2.2 回归养猪本质

养猪的本质是[1],养猪要满足猪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度、空气清新度、料水洁净度、营养均衡度,满足猪的生理需要、福利需要、维持需要、生长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抗病需要,让猪吃好、喝好、呼吸好、住好、睡好、玩好、排便好,猪才能健康,才能病的少、死的少。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猪的皮肤屏障和黏膜屏障,要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肠道健康度,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生产应激和环境应激,提高猪的健康度是防病的基础和前提。

2.3 强化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永远是健康养猪最重要的措施[2]。猪场生物安全包括将病原体堵截在猪场之外,防止将猪场内的病原体向外扩散,控制猪场内部病原体的扩散和污染,避免将猪机体中常驻的微生物诱发为致病性等。生物安全是一条紧密连接的锁链,其中最弱的一环,决定整个生物安全的水平。加强细节管理,绷紧生物安全之弦,坚持不懈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对疫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短时间内传染源和污染源难以彻底被清除,非洲猪瘟和其他疫病都将呈常态化。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成立生物安全专门团队,坚持脚踏实地落实和做好生物安全的各项措施,经常性地开展猪场生物安全自查、自评、自纠,及时填补漏洞和短板,全体员工提高警惕、提高防控意识,把生物安全做细、做实、做到位。严把引种关,做好后备猪的检疫、隔离、驯化和管理,及时、果断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病猪、僵猪、弱猪、残猪,是猪场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视的生物安全措施。

2.4 政策执行到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生猪及产品调运是非洲猪瘟等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屠宰环节官方兽医派驻和非洲猪瘟自检等相关制度,加大调运、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强化闭环管理,是切断传播途径最主要手段。及时规范处置疫情,持续开展非洲猪瘟包村包场的排查,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的经常性采样检测,开展无疫区和无疫小区的评估创建工作,有利于疫病区域化控制。

2.5 重视人才培养

发病率、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水平有关,与疫病诊断水平和处置能力有关。因此,要加强对猪场员工的培训,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强化疫病防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

2.6 建立预警体系

疾病防控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构建猪病风险预警体系,经常性开展重大猪病及生物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研判,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风险控制措施,将猪病风险降至最低。监测是摸清猪场疫病的本底系统掌握猪场疫病发生与流行状况以及危害程度评估免疫效果和猪群健康状况协助健康管理的一种手段,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监测结果要与猪群生产成绩、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免疫程序等进行综合分析。

2.7 重视ASF防控

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已入侵我国田间猪群,并可引起慢性感染发病。变异毒株的出现,ASFV隐蔽性更强,感染猪群呈现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晚、排毒不规律的特点,母猪繁殖性能下降和生长育肥猪慢性病例增多,难做到早期监测,其传播范围更广、污染面更大,今后可能会出现不同基因型毒株的重组,防控和根除难度更大。因此,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很复杂,任务很重,是猪场重中之重的工作。ASF防控要素很多,特别强调以下四点:

2.7.1 继续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借鉴扬翔“铁桶模式”,采取一切措施将病毒堵截在猪场之外、猪舍之外、猪体之外,特别是减少引种、卖猪和购买饲料等物资的频次,建立缓冲和中转体系,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大对买猪卖猪相关人车物的消毒与监测,加大对进场快递的监控、消毒。

2.7.2经常性开展科学监测工作,特别是猪场环境样本(猪场周边道路、运输工具、出猪台/中转站、场区大门、生产区猪舍内环境)的检测和对猪只采食情况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2.7.3 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改善养殖环境、提供精准营养方案、借鉴奇昌模式”“阳光猪模式,最大限度提高猪群健康度,提高猪群感染阈值。

2.7.4 在实施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精准扑杀、定点清除时,要防止病毒在猪场内扩散和传播,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程度与范围,以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3]。对于清除的发病猪和感染猪及其污染物,应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禁止发病猪和感染猪进入屠宰、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

2.8 重视PRRS防控

蓝耳病通过气溶胶、精液、接触等多途径传播,加之PRRSV的不断变异、重组毒株毒力返强等问题使蓝耳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相对非洲猪瘟而言,蓝耳病的防控要更复杂,难度也更大。PRRS防控要素很多,特别强调以下四点:

2.8.1加强引种检疫、隔离、驯化,结合生物安全措施和管理手段,将引进不同毒株的几率降到最低,从而减少PRRSV重组和变异,保持猪场优势毒株不变。

2.8.2持续监控蓝耳病感染状态。密切关注猪群的异常表现,特别是采食量和饮水量,日增重等生产数据,保育育肥猪群呼吸道症状,母猪群流产率和木乃伊胎比例,肺部、胸腺和淋巴结病变等。收集新生仔猪出生后断尾的尾巴、去势处理中睾丸脐带血进行检测,采集组织样品进行病理分析,监控和评估猪群蓝耳病动态。另外,需要对PRRSV1-4-4 L1C变异毒株的监控。

2.8.3 在使用疫苗防控PRRS时,猪场内只能使用一个毒株的弱毒疫苗,尽量减少疫苗的接种频次,不要随意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使用疫苗前必须对猪状态(包括健康状况、抗原阴性还是阳性、抗体水平等)进行评估。

2.8.4 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使用芪板青颗粒等中药加强重胎母猪、断奶仔猪和猪只混群期间的保健,减少各种生产应激和环境应激,对防控PRRS很有必要。

2.9 重视产房仔猪腹泻防控

产房仔猪腹泻的多病因加大了诊断和防控难度。产房仔猪腹泻防控要素很多,特别强调以下四点:

2.9.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准确诊断,并分析产房仔猪腹泻的主因、次因和诱因,是单一发生还是混合感染,不盲目处理。

2.9.2 目前针对PEDV的疫苗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疫苗免疫的关键是有效刺激黏膜免疫,使乳汁中产生高水平的sIgA,因此,要结合本场实际采用科学的免疫模式

2.9.3 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产房仔猪腹泻,母猪健康度都是根本[4]使用茵栀解毒颗粒等中药对母猪保健、使用生物发酵饲料、加强母猪妊娠期特别是妊娠70-90的饲养管理加强产房的环境控制,提高母猪肠道屏障功能和黏膜屏障功能,提高母猪健康度

2.9.4 如果采取返饲、处方疫苗等措施处理腹泻病例,一定要对本场技术力量、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2.10 重视FMD防控

FMDV感染性和致病力强,毒株多,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极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防控难度很大。猪口蹄疫防控要素很多,特别强调以下点:

2.10.1 疫苗免疫是目前预防FMD最有效的方法,但科学的免疫程序与规范的免疫操作非常关键。

2.10.2 FMD疫情风险点主要在活猪异地调运和免疫不完善的养猪场,尤其是猪经长途调运后风险更大。因此,加强出猪台的管理与消毒,加强买猪或卖猪前后车辆、人员、工具的消毒,加强营养以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尤为重要[5]

2.10.3 需要关注与猪口蹄疫症状、传播途径类似的猪塞内卡病毒(SVV)感染。

2.11 重视PR防控

不同毒株PRV毒力千差万别,PRV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免疫猪群依然可以导致野毒感染,感染猪终身带毒,这些特点给伪狂犬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6]。猪伪狂犬病的防控要素很多,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2.11.1 育肥猪排毒是导致猪场PRV循环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跟踪13周龄以后育肥猪的gEgB抗体水平,以判断猪场的感染压力,确定是否需要再次免疫,对防控PR很关键。

2.11.2 猫和鼠类是携带PRV的主要媒介猪场要做好灭鼠工作,禁止饲养狗猫和禽类,严格控制野狗野猫进入猪场。

2.11.3 根据猪场感染情况和不同的控制目标,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2.12 重视其他猪病防控

2.12.1 CSFVPRVPCV2等已成为猪场常在的条件性致病病毒,这些病毒是否导致典型疾病过程及危害程度,取决于猪场的生产管理和猪群的抗病力。因此,重视猪营养,加强精细化管理,使用生物发酵饲料、采用中药保健等多种方法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条件性致病的猪病。

2.12.2 气溶胶是猪蓝耳病、支原体肺炎、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等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猪场要结合猪舍的建筑结构、通风模式、生产模式做出合理设计,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疾病几率。在楼房养猪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不断深入研究和总结楼房养猪模式的疫病防控问题,构建稳定的生物安全体系,保障楼房养猪安全、高效[7-8]

总之,做到海陆空全方位防御[9],切断传播途径与提高机体免疫力双管齐下,意识屏障物理屏障黏膜屏障同时保护,猪场是能够减少或避免重大疫情发生的。

参考文献

[1]章红兵. “限抗使猪场回归[J].中国猪业,2020,15(06):48-49.

[2]章红兵.生物安全永远是健康养猪最重要的措施[J].今日养猪业, 2019,(06):31-35.

[3]唐文升,章红兵,俞苏杭.非洲猪瘟病毒定点清除场安全生产措施[J].中国猪业,2021,16(01):77-79.

[4]章红兵,叶秀娟,张超颖,.母猪健康度对哺乳仔猪腹泻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8):63-66.

[5]章红兵.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口蹄疫的防控策略[J].今日养猪业, 2021,(06):27-29.

[6]章红兵.从猪伪狂犬病的特点谈防控策略[J].今日养猪业,2021,(03):20-22.

[7]刘俊良,侯利利,覃锦华.楼房养猪模式成为解决疫病防控问题的新选择[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0,40(1):74-75.

[8]庞超,闫之春,李修松,.后非洲猪瘟时代楼房模式猪舍生物安全探讨[J].中国猪业,2021,16(2):80-83.

[9]章红兵.筑牢海陆空防线,助猪场成功复养[J].今日养猪业,2020,(0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