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导致大宗饲料原料价格普涨畜禽养殖成本不断攀升。而后非洲猪瘟疫情下我国生猪出栏数出现严重下降,猪肉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市场终端猪肉价格也出现一路攀升屡创新高的“盛景”,肉价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刺激头部畜企疯狂扩充养殖规模与产能,都想在新的猪周期分一杯羹,但是极速扩张的饲养规模又导致原料供不应求,原料价格也逐步走高,饲料成本。随之到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对饲料原料进出口产生了极大影响。受困于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何破解原料价格飞涨难题,做到降低饲料成本,保障养殖效益,成为了诸多畜牧从业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加强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优化饲料配方结构降低饲料成本、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非常规原料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加强畜禽饲养管理水平
科学且高质量的畜禽饲养管理方式,不但能使畜禽健康度得到明显提升,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此外,科学且精准的饲养管理方式还能极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而付出的成本得到降低,这便是畜禽养殖端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1.1适宜的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控制:当前正值冬季,全国大部气温均大幅下降,再加上气候多变,提高舍内温度至关重要。所以,要及时对畜禽圈舍进行全面的检修和维护,特别是要对有破损的圈舍、门窗、墙壁、顶棚等都要进行修理维护。堵好各处的漏洞、缝隙,以免形成贼风侵入畜禽舍。其次是用保温灯、煤炉等设施设备提高舍内温度。猪的最适环境温度随着日龄与体重的增长不断降低,1日龄-28日龄体重在10kg以内的猪最适温度为28-32℃,保育阶段10kg-30kg温度控制在26-28℃,生长育肥阶段温度则为18-26℃,具体温度可随饲养密度的变化进行细微调整。鸡的最适温度根据生长阶段的具体可分为,育雏阶段:前三天温度保持在34℃往后每7天下调2℃,育雏过后温度则控制在24℃左右,温度太低会增加耗料量,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破蛋率上升。
1.2合理的饲养密度
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除了能够赋予动物相对宽裕的活动空间外,还有利于冬季圈舍内部环境温度的保持,和环境空气质量的保持。此外,合理的饲养密度还能降低畜禽患疾病的概率等,疾病减少那么就能降低饲养阶段的用药成本,还能减少畜禽的病死淘汰损失。生长育肥猪冬季推荐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1.2平方米1头,而笼养鸡则根据饲养笼的大小每笼饲喂3-4羽。
1.3精准化饲料投喂
在畜禽养殖中,饲料成本占整个养殖成本的70%以上。因此,精准化的饲料投喂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浪费料的产生,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做到降本;过量饲喂不但不能达到饲养效果最大化,还可能致使动物患脂肪肝等各类代谢疾病,如妊娠母猪在妊娠阶段就应进行限饲,种公猪也应该限值饲喂防止体态过于肥胖,蛋鸡也因合理控制采食量等。
表1畜禽采食量参考值
三杂商品猪采食量参考值 |
生长阶段 |
推荐采食量 |
5-7 kg |
280 g/d |
|
7-11 kg |
493 g/d |
|
11-25 kg |
953 g/d |
|
25-50 kg |
1582 g/d |
|
50-75 kg |
2229 g/d |
|
75-100 kg |
2636 g/d |
|
100-135 kg |
2933 g/d |
|
肉鸡采食量参考值 |
1周龄 |
10-14 g/d |
2周龄 |
25-30 g/d |
|
3周龄 |
45-50 g/d |
|
4周龄 |
62-67 g/d |
|
5周龄 |
77-85 g/d |
|
6周龄 |
97-105 g/d |
|
7周龄 |
105-110 g/d |
|
8周龄 |
110-115 g/d |
|
蛋鸡采食量参考值 |
1-14日龄 |
150-160 g (总采食量) |
15-42日龄 |
700-750 g (总采食量) |
|
43-98日龄 |
3000 g (总采食量) |
|
99日龄–开产 |
1900 g (总采食量) |
|
产蛋高峰–淘汰 |
110-115 g/d |
1.4圈舍环境清洁
适当通风,保持圈舍环境干爽,勤打扫和清理粪便,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杀工作等。上述措施不但能改善圈舍空气质量,还能有效防止舍内滋生大量有害菌和病毒,从而降低圈舍内畜禽患病风险。
2. 饲料原料端降低成本
2.1建立原料价格数据库
饲料原料价格的涨跌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范围。建立原料价格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饲料企业及时规避原料价格上涨对自身的冲击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数据库里还应呈现各类原料的营养参数,为料企选择原料调整配方提供理论支撑。
图1 部分原料价格监测图
2.2优化饲料配方结构
饲料成本占据整个养殖成本的70%以上,因此当畜禽终端市场低迷,而原料价格却不断上涨时势必会对饲料生产企业以及下游养殖端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因地、因时、因价及时且灵活的调整饲料配方,可以极大的规避原料价格上涨对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的冲击。以生猪以及蛋鸡养殖为例,现阶段我国猪饲料以玉米–豆粕型饲料为主,而今豆粕价格持续高涨,玉米价格也不断震荡上行,因此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应在不影响畜禽生长,生产性能的同时,合理调整饲料配方结构,适当降低玉米以及豆粕的用量。例如在生猪养殖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原料配比,运用精准氨基酸供给相关技术,可以将日粮中豆粕的添加量下调至5%左右,饲料成本能减少大约24元/头。而在蛋鸡养殖中,结合全营养素平衡技术,可以适当降低产蛋鸡饲料粗蛋白,显著减少豆粕用量,减少20%的玉米用量,所生产的饲粮,能够满足不同品种、日龄阶段产蛋鸡需要,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
3. 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非常规原料
非常规饲料原料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成本低等优势,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非常规饲料原料存在以下问题:原料中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少数原料还含有芥子碱、芥酸、棉酚等有害物质,畜禽对非常规饲料原料消化吸收率低。而目前生物技术的研发迅速,生物产品在畜牧业的应用速度加快,而且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但能有效解决非常规原料在养殖应用端的各类问题,而且能降低饲料成本,做到降本增效。以下是几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发酵饲料。
3.1发酵菜粕
菜籽粕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较为平衡,并且钙、铁、锰、磷、镁矿物质含量丰富。并且菜籽粕在国内的产量充足,是替代动物蛋白的优质原料。但菜籽粕含有较多的植酸、单宁等抗营养因子,还有较多异硫氰酸酯、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腈、芥子碱等有毒有害物质,不但影响日粮适口性、影响其他营养物质利用,还可引起动物甲状腺肿大,抑制动物生长,因此菜籽粕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菜籽粕通过发酵能够获得良好的脱毒效果,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有研究表明,采用黑曲霉发酵和酶解两步法制备菜籽粕,菌酶联合处理,能使菜籽粕中的硫代葡萄糖甙、植酸的含量下降近一半,降解率明显大于单步发酵,产生的小肽含量也提高了6倍,能有效改善菜粕中的营养成分,提高菜粕的应用价值。
图2 发酵菜粕
3.2发酵棉籽粕
虽然棉粕的蛋白质组成不太理想,精氨酸含量较高,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但棉粕含有的粗蛋白可达40%以上,且在国内的产量丰富,因此也可以作为蛋白源在动物中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蛋白资源的不足。不过由于棉粕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棉酚,棉酚有一定的毒性,就限制了它的有效利用。微生物发酵不仅可以降低棉酚含量,还可以改变棉粕营养成分,提高饲料蛋白品质,将蛋白质分解成更多的小肽,积累必需氨基酸,更有利于机体吸收蛋白质和矿物质,有利于动物生长发育。研究表明,在猪生产过程中,可以用发酵棉粕来代替部分豆粕,在仔猪生长阶段,添加4%-6%的发酵棉粕代替豆粕,对仔猪生长无不利影响,还能降低仔猪腹泻率。
图3 发棉菜粕
3.3发酵花生粕
花生粕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代谢能在所有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居于第一位,且其口感较好、比大豆蛋白更易吸收,比较适合于禽畜水产饲料中使用。但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存在,花生粕在日粮中的使用量也受到限制。如果将花生粕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消除或降低其毒素,则可以提高花生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和利用率。有研究发现,以花生粕为原料,采用好氧固态发酵的方法,酵母菌对黄曲霉毒素 B1(AFB1)具有解毒作用,采用厌氧固态发酵,嗜热链球菌和德氏乳杆菌亚种可以转化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如果将热处理与厌氧固体发酵相结合,可使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转化率达到100%。
图4 发酵花生粕
3.4发酵棕榈粕
棕榈粕价格低廉,无霉性和副作用,蛋白和脂类含量都较高,作为饲料能同时为动物提供蛋白质和能量,且其他抗营养因子含量很少。但棕榈粕的氨基酸组成不合理,精氨酸的含量较高,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比较低;粗棕榈粕纤维含量高达15%以上,甘露聚糖占比大,这些都会影响动物对饲料的吸收转化,尤其是对于单胃动物而言,粗纤维的存在对其消化吸收十分不利。如果能通过发酵的方法将棕榈粕中的粗纤维和非淀粉多糖降解,这将会在未来饲料发展中,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日粮中添加了4%的发酵棕榈粕,蛋鸡日产蛋重、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都有提高,蛋黄颜色等级、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图5 发酵棕榈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