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在母猪体况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猪场在母猪体况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2025-03-31       

在猪场管理中,母猪体况(Body Condition Score, BCS)的科学管理对繁殖性能、泌乳能力以及长期健康至关重要。然而,许多猪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一些常见误区,从而可能导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下降。

一、忽视体况评分的科学性与定期监测

误区:仅凭经验目测或主观判断体况,未定期使用标准评分体系(如1-5分制)和先进仪器设备进行体况评分。

后果:难以及时、精准发现膘情不达标的个体,导致营养调整滞后,从而造成繁殖障碍(如发情延迟、产仔数减少)。

改进:定期(如每周)、定阶段(如配种前、妊娠中期、断奶前)使用标准评分工具评分,或使用背膘仪测量背膘厚、通过触摸背膘厚度、观察肋骨和脊柱轮廓进行评分,结合数据正确评价体况。

二、过度追求“膘情”

误区:误认为妊娠期母猪越肥越好(过度背膘积累),或过度限饲以控制成本。

后果:肥胖母猪易出现脂肪肝、难产、肢蹄病,且窝产活仔数可能下降,降低泌乳期采食量导致断奶重降低;过瘦母猪导致断奶后发情延迟、排卵数减少、胚胎存活率下降。

改进:以背膘厚为参考(如妊娠期18-22mm或控制BCS在3-3.5分,哺乳期16-18mm或避免体况损失超过1分),避免盲目增肥或过度控料。

三、营养策略的“一刀切”

误区:全程使用单一饲料配方、统一饲喂量,未根据母猪不同阶段(妊娠期、哺乳期、空怀期)、胎次、品种、环境或个体差异调整。

后果:青年母猪与经产母猪需求不同,统一管理易导致初产母猪体况不足或高龄母猪过肥,妊娠期能量过剩导致体况过肥,哺乳期营养不足导致体重过度流失,影响泌乳和断奶后发情。

改进:分群管理,按胎次、繁殖阶段、体况分组,动态调整日粮配方(如妊娠前期低能量高纤维、限饲,哺乳期高蛋白高能量、自由采食);不同环境温度、不同胎次、不同品种,营养要求要差异化;繁殖性能不同的个体,营养要求也不相同。

四、不重视哺乳期营养管理

误区:哺乳期饲喂量不足或营养浓度低,特别是忽视氨基酸平衡。

后果:母猪过度消耗体储,导致断奶后体况快速下降(如背膘损失>4mm),延长断奶至发情间隔,降低下一胎产仔数。

改进:提供高能高蛋白日粮,逐步增加饲喂量至自由采食,最大限度提高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并确保日粮中必需氨基酸充足,特别重视母猪饮水管理。

五、忽视体况恢复期的管理

误区:断奶后未及时调整饲喂策略,忽视短期优饲(Flushing),特别是对断奶后体况过差的母猪未进行专项恢复管理,直接进入下一繁殖周期。

后果:发情率降低、排卵数减少,配种失败率升高,母猪使用年限缩短。

改进:对BCS<2.5分的母猪单独饲养,短期补充高营养饲料(如脂肪粉、氨基酸),延长恢复期至体况达标,促进卵泡发育和发情表现。

六、轻视后备母猪管理

误区:后备母猪过早配种(体重或日龄不足),未使用后备母猪专用饲料,后备母猪按育肥猪的饲养模式,未对后备母猪科学隔离驯化。

后果:初产母猪体况差,产仔性能低,二胎综合征高,淘汰率高。

改进:50-60kg开始按后备母猪进行饲养管理(包括饲料营养、环境控制、分群管理、隔离驯化),后备母猪首次配种标准为体重130-140kg、日龄210-240天,第二个情期开始配种,配种前短期优饲。

七、忽略环境与管理因素

误区:仅关注营养,长期限制母猪运动(如限位栏饲养),忽视温度、湿度、应激等对体况的影响。

后果:运动不足导致肌肉萎缩、肢蹄病;高温高湿环境增加热应激,降低采食量,加剧哺乳期体况损失。

改进:提供适当活动空间,母猪断奶后可以饲养在大栏中自由活动,待妊娠中期时再饲养到定位栏中;夏季加强降温措施(如湿帘、通风),冬季注意保暖。

八、忽视健康管理

误区:未定期驱虫(如疥螨、内寄生虫),忽视慢性疾病(如胃溃疡、饲料霉菌毒素中毒),不重视母猪的亚健康(特别是毒素的蓄积)。

后果:导致母猪消瘦,免疫力和繁殖性能下降。

改进:制定驱虫计划(定期驱虫、体内体外环境立体驱虫),使用生物发酵饲料提高肠道健康,使用茵栀解毒颗粒+芪贞增免颗粒提高母猪健康度。

九、缺乏数据驱动的动态调整

误区:依赖经验管理而非数据分析,未记录背膘厚(或体况评分)、体重变化、采食量等关键指标。

后果:难以发现群体性体况问题,无法针对性优化管理方案。

改进:建立母猪电子档案,结合生产软件分析体况与繁殖性能的关联,制定预警阈值(如背膘<14mm时触发营养干预),及时调整营养和管理策略。

总之,母猪体况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动态平衡”,避免“一刀切”或经验主义。生产中应定期监测体况、背膘厚和繁殖性能,结合精准评分,制定分阶段、个性化营养方案,优化环境管理和疾病防控方案,加强数据监控与分析,以提高母猪年断奶仔猪数(PSY)、延长繁殖寿命,降低淘汰率,实现母猪群的高效生产和长期健康。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管理、数据管理意识与技术技能水平,适当引入智能化设备(如自动背膘测定仪、精准饲喂系统、精准环境控制系统)以提高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