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影响下,规模猪场如何实现PSY与健仔数的双增长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非洲猪瘟影响下,规模猪场如何实现PSY与健仔数的双增长

2025-03-31       

近年来,非洲猪瘟(ASF)的蔓延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深远影响。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规模猪场不仅面临生物安全风险升级的挑战,还需应对成本压力加剧与生产效率提升的双重矛盾。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和健仔数(健康存活至断奶的仔猪数量)作为衡量猪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其双增长目标的实现需要系统化的防控策略与管理创新。在非洲猪瘟大环境下,本文将从规模猪场生物安全强化、遗传育种升级、批次化生产优化、精准营养调控、产房管理、智能化监控六大维度,来探讨规模猪场如何实现PSY与健仔数双增长的破局路径。

1构建多层级生物安全体系,阻断非洲猪瘟传播链

非洲猪瘟的强传染性与高致死率,要求猪场必须将生物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各国ASF疫情导致生猪被扑杀或猪场倒闭的案例表明,病毒一旦侵入,将直接导致母猪流产率上升30%以上,健仔数断崖式下降。因此,防控体系的构建需覆盖以下关键环节:

1.1全进全出与分区管理 

严格执行产房、妊娠舍“全进全出”制度,确保不同生产区物理隔离,阻断交叉感染。如果ASF疫情爆发后,通过分区洗消可以将病毒扩散范围缩小60%。

1.2车辆与人员管控 

设立三级洗消点(场外-场内-生产区),运输车辆采用高温烘干(85℃以上)结合消毒剂处理,员工执行48小时隔离与衣物更换制度。

1.3病原监测与快速响应 

利用PCR技术定期监测环境样本,建立ASF早期预警机制。规模猪场通过每周环境采样,可以将病毒检出时间从14天缩短至3天,显著降低了扑杀损失。

2遗传育种升级,挖掘基因潜力与平衡胎次结构

高产母猪的遗传性能直接决定窝均活仔数。现代高产母猪需具备初情期早(160-170天)、受胎率>95%、窝均活仔数13头以上的特性。但非洲猪瘟导致的种群更新加速,要求猪场更高效地利用遗传资源。丹麦和荷兰通过基因育种将窝均活仔数从11.4提升至15.3,但需配套管理措施平衡初生重下降的问题。关键策略包括:

2.1 品种选择:引入高产杂交母猪(如丹系、法系),淘汰翻代猪和低效种猪;

2.2 胎次结构优化:3-6胎母猪占比53%-55%,年淘汰率控制在40%以内,维持繁殖性能稳定;

2.3后备母猪培育:确保145日龄体重≥95kg、背膘11-13mm,初配前完成健康驯化。批次化生产与精准繁殖管理,提升LSY与PSY协同效率。

3 批次化生产与精准繁殖管理

ASF疫情导致的产能波动中,批次化生产模式通过集中配种、分娩与断奶,可大幅降低非生产天数(NPD),稳定生产节律。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采用36天批模式并配合90%配分率,LSY(年产胎次)可从行业平均1.97提升至2.4,PSY直接增加3-5头。具体实施需关注:

3.1激素同步化技术:对异常母猪使用烯丙孕素与D-氯前列醇进行发情同步,将断配间隔缩短至7天内,减少NPD导致的产能浪费。

3.2动态淘汰机制:实时监测母猪受胎率与产仔性能,对低于55.95%受胎率的异常母猪及时淘汰,避免无效占栏。

3.3专业化分工:组建配种、接产、洗消专业团队,解决集中操作的人力瓶颈。规模猪场通过接产专业化可将产房死亡率降低3%左右。

4 精准营养调控,保障母仔健康

营养管理是平衡窝产仔数与健仔质量的关键。ASF疫情加剧了母猪的生理应激,需通过营养干预提升抗病力与繁殖性能。四川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妊娠后期添加1%精氨酸可使活仔窝重增加24%,死胎率下降65%。分阶段营养方案如下:

4.1妊娠期调控:前期以膳食纤维(≥8%)稳定肠道菌群,后期补充精氨酸家族(如NCG)改善胎盘血管生成,避免过度攻胎导致的死胎风险。

4.2围产期能量支持:产前7天将日喂量增至4.1kg哺乳料,缩短产程并提高初乳IgA含量。规模猪场可通过此措施将产程从4.2小时降至3.1小时,弱仔比例减少12%。

4.3抗病营养补充:哺乳期添加免疫球蛋白与丁酸钠,提升仔猪肠道屏障功能。规模猪场生产数据显示,此类添加剂可使断奶前腹泻率降低40%。哺乳期:湿喂+高蛋白日粮(>16%),采食量需达5kg/天以上,可以减少母猪失重。

5 产房管理,精细化操作,可提升健仔存活率

产房阶段是健仔数形成的关键窗口。研究数据表明,初乳摄入量<200g的仔猪死亡率达25%,而弱仔(<1.1kg)占断奶前死亡的76%。核心措施如下:

5.1初乳管理:出生12小时内摄入≥200g初乳,弱仔需人工辅助哺乳;

5.2环境控制:保温箱温度≥34℃,湿度<70%,减少冷应激;

5.3代乳粉应用:补充母猪泌乳不足,规模猪场使用代乳粉后断奶死亡率降低3%,窝重增加500g;

5.4寄养与补铁:24小时内完成寄养,2-3日龄补铁(1-2mL)预防贫血。

6 智能化监控与数字化赋能,实现风险可控

数字化转型为ASF防控与生产优化提供了新工具。员工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生产参数。研究表明,经系统培训的猪场PSY可提升5%-6%。此外,数字化工具可实时监控NPD、分娩率等指标,为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应用包括:

6.1环境智能调控: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氨气(<25ppm)、湿度(<65%)等参数,自动调节通风与温控系统,减少冷热应激导致的仔猪死亡。

6.2行为分析与预警:通过AI摄像头识别母猪异常行为(如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结合体温监测(>40℃)提前诊断ASF疑似病例。

6.3绩效联动机制:将PSY、健仔数与员工KPI绑定,激发一线人员积极性。培训考核合格的产房管理员可使哺乳成活率提升6%。

6.4专业培训:定期开展查情、接产、疾病诊断等技能培训;

6.5生态链合作:依托区域化组织获取育种、营养、兽医等专业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常态化倒逼生猪养殖业和规模猪场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实现PSY与健仔数的双增长,需整合生物安全、遗传改良、批次化生产、营养调控、产房精细化和健康管理、智能化监控等多维度策略。